【抗癌宝典】确诊后,头一次见到癌症专科医生时,一定要问清这9个关键问题!
时间:2025-07-18 作者:盛诺一家
人生中头一次听到“你得了癌症”这句话,大多数人都会瞬间陷入一片迷茫与混乱之中。
患者和家属的脑子往往会像“被按了暂停键”,不知接下来该何去何从。一些人甚至会因为过度恐慌和焦虑,做出一些令未来的自己懊悔不已的草率决定。

其实这个时候,千万不要着急拍板做决定,不一定必须立刻开始治疗。你应该尽快做的,是选好医院、预约好专家,并且准备好一份“关键问题清单”!
做好这份清单,可以帮助患者在对抗癌症的蕞开始,掌握所有重要情报,更容易拥有一个较好的“开局”。
问题1:“我患的是什么类型的癌症?处于哪一分期?”
这两个信息,是医生为你制定治疗方案的根本依据。比如,癌症是局部的(如1期、2期),还是已经扩散到了淋巴结(3期)或其他器官(4期)?
不同分期决定了治疗目标是“治愈”,还是“延长生命、控制病情”;也对是否手术、手术前后是否需要放化疗等有重要参考意义。
问题2:“您知道我的癌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吗?”
癌症往往是遗传因素、环境暴露(如吸烟、饮酒、紫外线等)和随机基因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虽然很多癌症没有明确“病因”,但有时肿瘤基因检测(如MSK斯隆使用的MSK-IMPACT®产品)可以帮助找出突变来源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极为重要的线索。

比如说,如果经MSK-IMPACT®等检测发现患者携带BRCA1或BRCA2胚系基因突变,这不仅说明癌症可能与遗传有关,还会直接影响治疗选择——患者可使用PARP抑制剂(如奥拉帕利 Olaparib),这类药物专门对有BRCA突变的癌细胞起效。另外,这类患者的家人也需要进行遗传筛查,提前预防。
问题3:“我是否需要第二诊疗意见?”
通常,病理医生负责“蕞终确诊”癌症。也就是说,虽然CT、核磁共振等影像能看到“有东西”,但是不是癌症、属于哪一类癌,还必须靠病理报告下结论。
如果患者一开始的病理诊断有误,后续治疗就有可能走错方向。MSK斯隆建议,患者可以考虑让另一位经验更丰富的病理专家再看一遍,获取第二诊疗意见,确认病理类型、分化程度、甚至分子特征(盛诺一家可提供国外权威癌症中心的病理会诊)。
此外,某些肿瘤还需要进一步做基因检测,因为之前的检测范围可能太窄,缺少了一些重要指标检测(如PD-L1表达)。这样可能导致后续方案达不到蕞佳状态,甚至错失有效方案。

举个例子:有些淋巴瘤或肉瘤在显微镜下长得很像,但治疗药物却完全不同;又比如,有些肺癌一开始因基因检测结果不准/漏检重要项目,被误诊为“普通类型”,患者化疗很长时间以后才发现居然有ALK融合基因(适合ALK靶向治疗,效果往往极佳),初始治疗没能及时用上靶向药,白白受了很长时间罪。
问题4:“您在治疗我这种癌症方面有多少经验?”
MSK斯隆建议患者大胆问清楚医生的专业经验,比如:
您从医多少年?
每年治疗多少位像我这样的患者?
经常见到我这种病吗?
这样做非常有必要,因为某些稀有癌种,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、软组织肉瘤等,在普通医院可能一年才见一例,而在某些权威医院则是家常便饭。医生的经验就像“走迷宫走得多了”,知道哪条路是死胡同,哪条路才是正确出口。
癌症本就属于极易误诊误治的疑难重症,罕见癌症更是非常需要专业和经验支撑。如果医生坦言自己可能不太擅长这类癌症的治疗,那么不妨请医生进行“同行推荐”,介绍一些业内享有盛誉的专业大牛。

问题5:“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治疗?”
听到“癌症”两个字,很多人会觉得必须立刻开始治疗。但MSK斯隆提醒,有些情况确实需要尽快行动,而很多时候,患者开展治疗是可以稍微等待一段时间的。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,绝大多数肿瘤并不会在数日内“升级”,另外精准治疗也高度依赖病理检测、基因检测的结果。
因此,问清楚自己的病情“是否紧急”很关键,别因为过度恐慌盲目开展治疗(尤其手术等结果不可逆的治疗),当然也不要在确实紧急时犹豫不决耽误时间(如某些侵袭性白血病)。
问题6:“我的治疗选择有哪些?”
医生通常会告诉你“标准治疗方案”,比如手术、化疗、放疗等。但MSK斯隆建议,患者也可以问问: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?是否有靶向药、免疫治疗、临床试验方案?每种方案的好处与风险是什么?
比如在胃癌中,如果患者经检测显示为“HER2阳性”,那么除化疗外,还可以考虑HER2靶向治疗;在肺癌中,如果患者发现了诸如ROS1、ALK、EGFR、MET、KRAS等基因突变,则除了化疗,还可以考虑靶向治疗;直肠癌患者如果经检测为MSI-H或dMMR,则使用免疫疗法可能效果非常卓越,甚至能免于手术。

多问几句,不要怕麻烦到医生,因为命是自己的,一开始就用上蕞佳方案,对整体预后会产生积极影响。
问题7:“您推荐的治疗方案有哪些潜在副作用?”
是药三分毒,很多治疗方案虽然控制/缩小肿瘤方面效果很不错,但与此同时,也会带来相应的副作用:化疗可能引起脱发、恶心、疲劳,靶向药可能导致严重的皮疹、腹泻,免疫治疗可能误伤正常组织,甚至引发免疫系统“反应过度”(如间质性肺炎)。
比如化疗药奥沙利铂虽然效果很好,但容易引发神经麻木;比如肺癌靶向药奥希替尼虽然能长时间控制肿瘤,但会引起皮肤问题,有时也会导致心脏毒性;对于想要生育的年轻患者,某些治疗还会影响卵巢或精子功能。
因此,充分了解即将到来的治疗方案副作用,有助于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,也更容易配合医生一起应对。
问题8:“我的治疗目标是什么?治疗周期是怎样?”
并不是每一个患者的癌症都能被“彻底根除”,有时即便患者接受了大量副作用严重的治疗,也难以实现根治。此时,患者的治疗目标是“尽可能延长生存期”;有时患者接受治疗的目标,只是为了缓解痛苦(如放疗缓解骨转移疼痛),改善生活质量。

来源:PIXABAY官网
不同情况下,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疗周期也可能各不相同。比如说,一些患者可能手术后全部治疗就已结束(如1A期非小细胞肺癌),有的人可能需要术后再做几个月的辅助治疗,有的人则可能需要术后持续用药5-10年(如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)。一些晚期患者可能需长期用药治疗,像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进行“慢病管理”。
明确了治疗目标和周期,有助于患者调整好心态,并安排好生活和工作。
问题9:“我应该考虑参加临床试验吗?”
MSK斯隆、MD安德森、丹娜法伯等大型癌症中心,往往会开展大量前沿临床试验,很多患者可以通过参与试验提前用上一些尚未上市、但有希望的新药、新技术或新疗法。
这并不是“当小白鼠”,而是有严格筛选、安全监控的新方案尝试机会,往往能为患者在标准治疗之外,打开另一扇希望之门。

负责招募患者入组的医生,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、治疗史和身体状况,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试验项目供其尝试。
一些标准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治疗的患者,可能通过参与试验,用上副作用更小、疗效更好的新疗法;一些原本没有手术机会/手术成功率很低的患者,可能通过使用疗效更显著的药物,让肿瘤大幅缩小,重获手术机会/提高手术成功率;一小部分“幸运儿”甚至可以借助新药新技术,从濒临死亡的绝境中挣脱出来,实现“逆天改命”!
*小贴士:在您头一次见肿瘤专科医生时,对方通常会询问您的个人病史,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、做过哪些检查、是否看过其他医生等。但由于很多患者在确诊初期情绪紧张,容易记不清具体时间点,因此,建议提前整理一份“事件时间线”(timeline)带在身上,比如:
是什么症状导致了你去看医生?
比如:腹痛、咳嗽、乳房肿块等。
之前医生给你安排了哪些检查?
比如:血液检查、影像学(CT、MRI)、穿刺活检等。
后来有没有被转诊给其他医生?
比如从普通内科转到肿瘤科或外科等。
你有没有过去患癌的经历?如果有,是否接受过治疗?
这包括是否做过手术、放疗、化疗等,哪怕是很多年前。
如果患者是高龄老人,或者不善于文字撰写,那么可以让家中的年轻人配合处理此事,并陪同就医(记录医生所说)。
参考来源:
https://www.mskcc.org/news/questions-ask-oncologist-during-first-visit-after-cancer-diagnosis
【盛诺一家】创立于2011年,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服务中介机构,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协议。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/日本/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、国际专家远程咨询、日本体检等业务,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-875-6700进行咨询!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www.stluciabj.cn)"字样。
- 相关资讯
-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