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到底是促癌还是抑癌?怎么喝才健康?
时间:2025-07-04 作者:盛诺一家
无论是在写字楼电梯间,还是在高校自习室,咖啡都是“续命神器”。但朋友圈常见两派声音:
“咖啡含丙烯酰胺,喝多了会致癌!”
“西方研究都说咖啡防癌,越喝越长寿!”
截然相反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——到底是该放下手中的杯子,还是放心续杯?

(来源:摄图网)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,把过去十余年权威机构和大型研究进行拆解,看看科学家们为何自己都“吵个不停”,以及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喝。
从“疑似致癌”到“潜在保护”:科学共识走过的弯路
1991年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咖啡贴上了“可能致癌”的标签;那一年,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了“2B类致癌物”这个词。
转折点的出现,是在2016年。IARC复审超过千篇新研究后,宣布:咖啡本身没有足够证据被归为致癌物,相反真正的嫌疑犯是“≥65℃的烫饮”。
喝得太烫,会持续刺激食管黏膜,咖啡、茶、玉米粥都一样。

(来源:摄图网)
与此同时,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/美国癌症研究所(WCRF/AICR) 在持续更新的权威报告里,给出了更大胆的判断:
习惯性饮咖啡,与肝癌、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下降有关。证据级别被列为“令人信服”或“较强”。
我们再把视野放到真实世界的大样本。
美国NIH-AARP队列、英国UK Biobank的近百万受试者追踪显示,每天喝2-5杯滤煮咖啡的人,十多年下来总癌症死亡率降低了10%-15%。
这些发现,让“咖啡护肝”“咖啡延寿”的话题一再冲上微博热搜。
当然,安全上限依旧摆在那里。欧洲食品安全局(EFSA)评估认为,健康成人每日咖啡因摄入不超过400mg(大约3-4杯中杯美式)仍属安全区间,看不到整体促癌信号。
一句话总结:科学界已经从“疑似致癌”兜了一圈,转而承认咖啡在某些癌种上可能是朋友,而不是敌人;但前提是——别喝得过烫、别一口闷到失眠心悸。
同一杯咖啡,为什么研究结果能南辕北辙?
如果说“咖啡与癌症的关系变化”像一部热播剧,那“剧情反转”常常来自隐藏细节。
杯量先砸了锅——
在实验室,“一杯”可能是150mL;但放到现实生活,星巴克小杯就有240mL,家用马克杯更是300mL起步。杯子不统一,统计学就容易把苹果和橙子搅在一起。
冲煮方式又添了料——
纸滤和美式滴滤能把升胆固醇的油酚(cafestol、kahweol)大部分截留;而法压壶、土耳其煮则把它们原封不动地倒进杯子里。肝胆代谢、血脂水平因此受到的影响截然不同,放进同一个队列分析,自然得不出同样的结论。

(来源:摄图网)
生活方式在背后“暗箱操作”——
在欧美,重度吸烟者往往也是深度咖啡党;研究如果没把吸烟量、饮酒量、BMI、运动习惯一层层剥离,就可能“冤枉”咖啡,为吸烟来背锅。
蕞后基因差异再补一刀——
CYP1A2慢代谢型的人血中咖啡因残留更久,一杯下肚,心率可能狂飙;而快代谢型则转瞬“清仓”,对心血管影响几乎感知不到。把两类人混在同一张统计表里,风险高低被平均化,研究结论就此对半开。
一句话总结:科学家之所以“吵”,并不是他们谁更主观,而是“杯量”“做法”“生活方式”“基因型”这几只看不见的手,在不同研究里推拉出不同的坐标系。
理解了这些变量,研究结果“打架”其实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想喝得安心?记住“降温—控量—滤煮”这三个关键词
1.先从温度下手。
研究告诉我们,只要把喝入口的温度降到60℃以下,食管黏膜便不会陷入长时间高温刺激。冲好咖啡后耐心等上三四分钟,让热气散掉一些,再入口,一点也不难做到。
2.给自己划一条“容量警戒线”。
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,每天1-3杯中杯美式就足够把香气与提神收益收入囊中,还能避开咖啡因过量导致的手抖、失眠。
真想来杯香浓意式或法压?试着把频率控制在每周一两次,用“犒赏”来定义它,而非“日常”。
3.把滤纸当成“随手防护罩”。
纸滤不仅能让口感更清澈,还能显著减少升胆固醇的油酚。胆固醇水平原本就偏高的人,不妨把滤煮变成日常默认。
特殊人群要再保守一点:孕妇和哺乳期妈妈把咖啡因限在200mg/日以内;胃食管反流、长期失眠、心律不齐的人,可以考虑转向低酸烘焙或脱咖啡因选择。
一句话总结:降温三分钟、日饮三杯以内、滤纸一层——咖啡好处蕞大化,风险蕞小化,就藏在这三个简单动作里。
结语:
比“能不能喝”更重要的,是“怎么喝”
站在2025年回望,科学界已经给出一个相对明朗的答案:正常温度、适量饮用的咖啡,大概率不是癌症的帮凶,甚至在某些癌种上是朋友。
真正需要警惕的,是高温灼伤黏膜,以及与咖啡一同出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。
与其纠结“要不要喝”,不如学会:
“降温三分钟”,给食管一个缓冲;
“滤纸一层”,拦住不必要的油酚;
“三杯上限”,留点胃口给水和茶。
然后放下焦虑,好好享受一杯带着坚果香或莓果酸的咖啡。科学与风味,其实可以握手言和。
注:本文仅作科普,不能替代医生的个体化建议。
参考文献:
1.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. IARC Monographs, Vol 116: Drinking Coffee, Mate, and Very Hot Beverages (2016).
https://publications.iarc.fr/549
2.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/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. Diet, Nutrition,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: Coffee, Tea and Cancer (2018).
https://www.wcrf.org/dietandcancer
3.Freedman ND et al. Association of Coffee Drinking with Total and Cause-Specific Mortality. N Engl J Med 2012;366:1891-1904.
https://www.nejm.org/doi/full/10.1056/NEJMoa1112010
4.Loftfield E et al. Coffee Drinking and Cancer Incidence in UK Biobank. JNCI 2020.
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jnci/article/112/5/420/5556835
5.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.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Caffeine. EFSA Journal 2015;13(5):4102.
https://efsa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2903/j.efsa.2015.4102
6.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. Dietary Guidelines for Chinese Residents (2022).
http://dg.cnsoc.org
【盛诺一家】 成立于2011年,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,提供出国看病、全球专家远程咨询、日本体检等服务。
海外医疗为什么首选盛诺一家?
- 稳健运营
深耕行业14年:实缴注册资本3,970万元,获红杉资本、中信里昂、腾讯等多轮注资。 - 权威认证
全球医疗资源:与美国MD安德森、梅奥诊所、麻省总医院、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等官方直签合作。
官方认证 合规运营:唯一同时获日本MEJ AMTAC资质与外务省“身元保证机构”授权的中国机构。 - 专业服务
专业可靠:服务团队成员70%拥有医学背景,包括医学院博士、三甲医院医生、资深医学翻译。
智能匹配:自主研发专利“全球医疗资源匹配模型”,精准推荐医院与医生。
全流程个体化服务:从病历翻译、签证辅助、就医预约到境外陪同、生活支持全面覆盖。
全球服务网络:在中、美、英、日等地设有15个全资分公司与服务中心,提供落地保障。 - 客户至上
提供5%-40%医疗费用专属折扣,签约48小时可全额退款,出具风险告知,倡导理性就医。 - 良好口碑
合作企业:为华为、中国人寿、民生银行等知名企业提供海外医疗咨询服务。
媒体报道:多次获人民日报、CCTV、新华社报道,被人民网评为“出国看病机构第一名”。
客户信赖:盛诺一家已服务7000+重症患者家庭,60%客户通过老客户推荐,满意度高达99%。
👉 如果您或家人面临重大疾病决策,想了解海外就医方案?
✅ 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
400-875-6700,或通过
官方网站
预约咨询医学顾问,获取专业建议,开启全球精准医疗之路。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www.stluciabj.cn)"字样。
- 相关资讯
-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