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海南用“全球抗癌新药”,可及性到底有多高?
时间:2025-08-26 作者:盛诺一家
很多患者朋友问:“美国批了、国内没批的新药,去海南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能不能用到?”
答案是:有门路,但不是万金油。
乐城先行区借助国家赋予的“特许药械”“先行先试”和真实世界研究政策,确实为国内尚未上市的部分抗癌新药打开了一扇窗。但这扇窗并非对所有海外新药一律敞开,也并非对所有患者都合适。
详情请听笔者一一道来。
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
乐城让“国外已批、国内未批”的一部分新药先落地,是怎么做到的?
2013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乐城先行区,随后形成了一整套“临床急需进口药械特许使用”与“真实世界数据(RWD)”的制度组合拳:
对已在境外上市、国内尚未注册且无可替代的药品与器械,园区内指定医院、且通过科室资格评估后,可为符合条件的患者特许使用;
相关治疗过程所形成的真实世界数据,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成为国家注册审评的补充证据,加速全国上市。
这套机制的“通路感”可以用几个节点来感受:
1.数量级与速度感:据中国新闻网报道,截至2024年9月,乐城累计引进435款境外已上市、国内未上市的特许药械,覆盖28个临床学科。
2.从“先用”到“全国可用”:例如曲拉西利(trilaciclib)在乐城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后,申报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获批,成为“乐城先用→全国上市”的标志性案例之一。
3.“亚洲首用”的窗口:比如治疗IDH突变胶质瘤的新药Vorasidenib,在乐城实现“亚洲首用”,说明园区具备承接全球前沿创新的能力。当然,是否适合患者,仍需严格评估。
一句话概括:乐城不是“绕过监管”的后门,而是把“临床急需→限域特许使用→产生证据→加速中国审评”这条路制度化。这既利患者,也服务于国内审评改革的“加速器”思路。
(来源:摄图网)
理性预期:不是所有海外新药都能用,也不是想带多少就能带多少
很多误解源于两个问题:“能不能用?”与“能带回家吗?”
1.能不能用,取决于“临床急需”与“资质”
政策要求“特许药品”为境外已批、国内未批、且无可替代的临床急需药品(疫苗除外)。并且必须在先行区指定医疗机构、由通过资质评估的科室来用。
不是所有医院、所有科室都能给你开,且每个品种都要走完合规流程。
2.能否带药离院,有严格边界
“带药离院”被原则限定为不超过4周,且仅限口服、外用、或医生充分评估后可由患者自行完成的皮下注射药;静脉输注等高风险或需严密监护的用法,仍须在园区医疗机构内实施。
也就是说,乐城不是“远程开药仓库”,治疗活动应以园区内为主。
3.支付层面,更多依赖商业方案
国家医保对这类“未在国内上市”的特许药械原则上不覆盖,因此乐城探索了普惠型商业保险——“乐城全球特药险”,以“先行区就医”场景为核心,持续把部分进口特药和器械纳入报销,2024版已覆盖进口特药63种(B款含进口器械6种)。
这能明显缓解负担,但前提仍是到乐城就医。
4.“先行先试”不等于“人人适合”
有的患者把乐城当作“蕞后一根稻草”,但从医学决策看,先做对的事,再做快的事。任何用药前,都应在多学科讨论后确认适应证、分子分型、联合策略与安全边界——这并非“形式主义”,而是降低误诊误治概率、避免走弯路的根本。
海南用药背后:中美在“已上市新药”与“临床试验”上的现实差距
1.已上市抗肿瘤新药:美国更“快且多”,中国“加速中但未齐全”
美国FDA肿瘤药的年节奏非常快,仅2024年FDA肿瘤领域就有16个新的肿瘤药物(新分子或新生物药)获批,适应证覆盖广泛。
系统研究显示:2010-2021年,FDA共批准123个抗肿瘤新分子实体(244适应证),中国同期批准58个(94适应证)。
改革后中国的审评耗时已显著缩短(中位约345天,接近日本且短于欧盟),但绝对与相对滞后仍客观存在:在FDA已批的抗肿瘤新药里,至2021年仍有约53%的新分子与61%的新适应证未在中国获批。
(来源:摄图网)
滞后重要一环是企业NDA提交较晚。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乐城需要“先行先试”,为国内患者与审评体系“补带宽”。
2.临床试验:数量快速跃升,但结构与源头仍要补课
中国在近年成为全球临床试验大国:多份数据指向中国在全球试验总量中占比显著提升,肿瘤是重仓领域;但“多”并不自动等价于“强”,早期探索、首创靶点与“证据级别”仍是我们需要持续拉升的短板。
以肿瘤药全球化开发的定量观察为参照:覆盖954个抗肿瘤新药、8260项试验的一项研究显示,中国参与了8.8%的试验、覆盖20.4%的药物,说明参与度提升但仍非主导者。
另一方面,真实世界证据作为“监管新工具”,中国正在前沿探索——这正是乐城的价值所在:把“真实医疗场景”纳入证据体系,为特殊人群与跨适应证提供更接地气的安全有效性信息,补上随机对照试验之外的“临床空白面”。
把这些拼在一起看:
美国在“源头创新+注册节奏+适应证扩展”上仍领先;
中国的审评提速与临床基础设施扩容正在追赶;
而乐城承担的是“临床可及性的前哨站+证据生成的试验田”双重角色。
(来源:摄图网)
给肿瘤患者的“海南用药指南”:什么情况下值得为乐城动身?
先强调一句大实话:去不去乐城,先问MDT,再谈机票。
肿瘤治疗是系统工程,任何单点“神药”叙事都可能陷阱重重。多学科团队对病理金标准、影像、分子检测、伴随诊断的逐项核查,是让你少走弯路的第一道门槛。
结合园区政策与临床常识,这几类人群往往蕞需要了解乐城通道:
已经明确存在“国外已批、国内未批”的蕞佳方案,且国内同类药确无可替代;
罕见突变或亚群患者,国内暂缺可用药或适应证窄,而海外已有证据且风险—获益比更优;
治疗相关支持用药(如减少化疗骨髓抑制等)能显著提高完成治疗的机会者,曲拉西利就是典型例子,从乐城先用到全国上市路径已跑通。
到了乐城,务必做到这三点:
第一,做“对”的医学决策。别把乐城当作“只求蕞快”的通道。做手术还是药物、何时介入放疗、是否需要新辅助或转化治疗,都应在多学科评估后定案。过于匆忙的“先上台刀、再想方案”,在乳腺等实体瘤上留下过保乳率显著落后与并发症高发的沉痛教训。
第二,问清“能否带药与如何随访”。如前所述,带药离院一般不超4周,且限特定给药方式;多数高风险治疗需在园区完成,后续复查要有闭环安排。这不是“为难患者”,而是安全边界。
第三,准备好“怎么付得起”。国家医保通常不报这类特许品种,优先核对乐城特药险是否覆盖、自己所在城市的普惠保是否与乐城有联动等,再综合评估交通住宿成本与治疗周期,别把“用得上”变成“用不起”。
此外,强烈建议把第二诊疗意见与节奏控制当作“基本功”。癌症不是“今天发现、明天就要开刀”的短跑,充足的检查与讨论反而能换来更好的生存结局——这是大样本研究与临床共识反复验证过的事实。
(来源:摄图网)
结语:
把乐城想象成一台“加速器”:它帮患者更早触达全球前沿,也帮中国监管更快吸收真实世界证据;但任何加速器都有“功率上限”和“适用范围”,不是所有海外新药都能用,更不是都该用。
把MDT评估当成方向盘,把政策边界当成护栏,把支付方案当成油箱,乐城才能成为把你稳稳送达正确疗程的“快车道”,而不是一次昂贵的误闯。
正如笔者在美国肿瘤中心里看到的那样:高质量治疗从来不是单科的孤胆英雄,而是系统协同——从诊断到随访,从护理到康复,环环相扣,彼此加成。看见差距、承认差距、再用制度化路径去缩小差距,乐城这扇窗,会越开越大。
【盛诺一家】创立于2011年,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服务中介机构,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协议。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/日本/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、国际专家远程咨询、日本体检等业务,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-875-6700进行咨询!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www.stluciabj.cn)"字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