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专家分享:胃肠间质瘤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与未来趋势
时间:2025-06-27 作者:盛诺一家
本文由盛诺一家原创编译,转载需经授权
胃肠道间质瘤,英文缩写是GIST,是一种长在消化道里的“特殊肿瘤”,主要出现在胃、小肠的“墙壁”(肌肉层)中。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是因为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(比如 KIT 或 PDGFRA)突然变异了,导致细胞疯狂增殖而出现。

令人振奋的是,现如今,这类肿瘤的患者有了不少前沿药可用。近日,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的肉瘤中心负责人Robin Jones教授(可预约远程咨询),详细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蕞新治疗信息。
1
治疗方案得到升级
在过去的20年里,胃肠道间质瘤(GIST)患者中可手术的人,术后通常会吃3年伊马替尼防复发,之后停药。
近期,这个方案得到了升级。
名为IMADGIST的大型研究发现,如果把“3年”变成“6年”——也就是再多坚持吃3年药,不少患者的复发风险明显降低!
数据显示:
再多吃3年药的人,有72%在后面3年内都没有复发;3年即停药的人,只有42%能做到这一点;
特别是对于“高风险人群”,延长吃药的效果更显著。
2
新研究带来新希望
当前,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可用靶向药分别为一线(初始治疗)方案伊马替尼,二线(伊马替尼耐药后选择)方案舒尼替尼,三线(上述药物耐药后选择)方案Ripretinib/Regorafenib等新药。
但简单的排序用药已经不太适合如今的精准医疗时代。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更深入地研究,试图找到患者更详细的基因突变信息,匹配合适的靶向药。
比如说,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,很多人会被测出来KIT基因突变,但每个人的KIT突变发生的具体位置却又有所不同。有的人突变发生在11号位置,有的人发生在17/18号位置。这些具体位置的不同,可能会让患者匹配到不同药物。
这就像是家里的遥控器坏了,并不一定都是电池没电了,也可能是按键坏了,又或者是电路板烧了。想要修好遥控器,需要“对症治疗”。
比如INSIGHT临床试验,正在研究KIT 11号突变和KIT 17/18号突变的患者,使用舒尼替尼和Ripretinib的效果谁更好;比如PEAK临床试验,正在研究舒尼替尼联合Bezuclastinib能否增加疗效。
一些新兴靶向药如NB003、IDRX-42也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未来有望成为已用尽所有标准治疗方案患者的治疗新选择。
3
肿瘤不断进化,治疗也需与时俱进
Jones教授强调,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之所以会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“耐药”,是因为肿瘤在不断进化。
每使用一种药物,肿瘤就可能发生新的基因突变,于是慢慢地蕞初只有比较单一突变的肿瘤,会逐渐进化成“多重突变叠加”的更复杂肿瘤。
比如Ripretinib治疗失败后,患者容易出现更为难缠的新突变,导致肿瘤披上了“强化防弹衣”,很多药物自此对它毫无作用。这就像自然界中的病毒,会随着人类抗疫不断进化。因此治疗方案也必须与时俱进。
Jones教授表示,未来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将越来越依赖ctDNA(循环肿瘤DNA)检测。用验血的方式,快速知道肿瘤当前的蕞新突变状态,甚至比影像检查更早发现问题。
参考来源:
https://www.onclive.com/view/additional-treatment-options-underscore-the-need-for-collaboration-and-mutational-testing-in-gist
【盛诺一家】创立于2011年,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服务中介机构,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协议。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/日本/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、国际专家远程咨询、日本体检等业务,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-875-6700进行咨询!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www.stluciabj.cn)"字样。
- 相关资讯
-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