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粘膜和色素膜恶性肿瘤,也是发病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,年增长率为3%~5%。
皮肤黑色素瘤的早期临床症状可以总结为“ABCDE法则”:A不对称(痣的一半与另一半不相称);B边界(边缘不规则或模糊);C颜色(颜色深浅不同);D直径(直径大于5毫米);E变化(缩小、变大、变色、开始发痒或流血)。
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查体体征是黑色素瘤诊断的常用方法,病理学检查是黑色素瘤确诊甚至分期的金标准。
除了基本的化疗药物,比如达卡巴嗪之外,还有很多靶向药物,如针对BRAF突变的 Vemurafenib、Dabrafenib和Trametinib,以及为无数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希望的免疫疗法药物Ipilimumab、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。对比之下,国内专门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只有达卡巴嗪、两种干扰素和一种白介素,一般来说,美国新药在国内上市还需等待3~5年乃至更长时间。
在国内手术切除是局部黑色素瘤的标准治疗方案。目前,低危患者尚无推荐的辅助治疗方案,更倾向于预防新的原发病灶的出现。
不能手术切除的III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一般建议内科治疗为主的全身治疗,推荐参加临床试验。全身治疗选择包括临床试验、伊马替尼和大剂量IL-2等。
目前化疗药物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。一线治疗推荐达卡巴嗪、替莫唑胺或这两种药物与顺铂或福莫斯汀联合治疗。二线治疗一般推荐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。
一般认为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,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放疗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。
中国除了在上市药物比美国晚12年之外,中美两国在临床试验方面也有较大差距。两国在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试验数量对比如下:
美国黑色素瘤临床实验数量
中国黑色素瘤临床实验数量
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疗法还包括:
Ipilimumab联合Nivolumab
Ipilimumab联合Sargramostim:
Ipilimumab联合达卡巴嗪
根据一项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,Nivolumab和Ipilimumab联合用药显著延长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(11.5个月),是Ipilimumab单药治疗的将近4倍。
在另一项Nivolumab和Ipilimumab联合用药的I期临床试验中,53%的患者肿瘤缩小了80%以上,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几乎完全消失。该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对比图如右图所示:
根据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报告,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pilimumab与免疫刺激Sargramostim,可使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从12.7个月延长50%,达到17.5个月。
根据一项入组502名患者的双盲、随机试验,与接受标准化疗药物达卡巴嗪的患者相比,接受Ipilimumab联合达卡巴嗪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2个月。